查看原文
其他

保姆级攻略:我带10岁女儿用思维导图搞定故事书精读

粟米2033 小花生网 2024-05-03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使用,咱们过往聊过很多,但还是有很多朋友感到在实践中无从下手。今天我们请来老朋友@粟米2033,给大家分享一篇保姆级攻略,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手把手教你思维导图在文章精读中的应用。


作者:粟米2033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思维导图能帮助孩子们用形象化的手段组织思路,是一个阅读中的“神器”,因而很受爸爸妈妈们欢迎。可是,在家庭阅读中,时常能看见花友们在操作上的困惑:“带孩子用思维导图,需要孩子有画画基础吗?”、“用思维导图做精读,有没有什么好上手的方法可以借鉴?


今天我先来分享下,我带女儿和学生用思维导图精读《窗边的小豆豆》的过程,希望能给到大家启发。




用思维导图精读故事时,我们先用故事图,来呈现整个故事的框架。在这里,故事图(Story Map)选用括号图。



这种图首先将故事分为三个要素:人物、背景和情节。接下来又把背景分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故事情节则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我们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用思维导图深入学习这个故事。


01

用思维导图分析人物,寻找个性线索


国外的阅读课非常注重对推理能力的培养,他们有一种“Character Map”(角色特征图),专门用于围绕人物特征寻找线索



我们曾经用气泡图描述一个角色(见上图),与之不同,Character Map的主题不再是一个角色,而是角色的某个特征(Character Trait);相应的,周围的气泡也不再是角色特征,而是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线索(Clues)。


接下来,我们就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来学习绘制这种图。


确定画图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对哪个角色进行描述。确定角色时,最好选择故事的主角。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确保有足够的素材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一个角色会有很多特征,既包括外在的形象特征(高矮胖瘦等),又包括内在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一眼看出一个人的高矮胖瘦,却需要长时间相处才能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在故事里也是这样。往往只需要一两句话或一个插图,我们便可以准确得知角色长什么样,而若想了解角色性格,却往往需要读完整个故事。


在这章故事里,班主任老师把小豆豆的妈妈请到学校,一口气列举了小豆豆违反学校纪律的好几件事。原来,老师要劝小豆豆退学。读完整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才读一年级的小豆豆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学生,她只是好奇心太强、太天真,以至于闯了许多祸,而自己却不明白。


这次我们就以“小豆豆的好奇心”为主题来画一张找线索的气泡图!首先,画出气泡图框架,将主题“小豆豆的好奇心”写在里面。


 

确寻找性格线索


为了完成这张气泡图,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整章故事,将能够体现小豆豆“很好奇”的线索找出来。


小豆豆的班主任老师首先讲了这样一件事:“小豆豆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妈妈回想起小豆豆第一天放学回来的情形,小豆豆兴奋地向妈妈报告学校的桌子与家里的桌子不一样,是上开盖的。原来啊,是因为小豆豆从来没见过那样的桌子,她特别好奇,才会不停地开开关关。


读到这儿,我们会发现,“把书桌的盖子开开关关”和“告诉妈妈学校的桌子和家里的不一样”都是小豆豆“好奇心强”的证据,把它们画在气泡里吧!


现在你明白了吧?如果以“小豆豆”为主题,我们可以在气泡里填她“读一年级”、“好奇心强”、“很天真”,甚至是“总犯错”。而以“小豆豆的好奇心”为主题时,则需要寻找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能体现好奇心。这些言语、行为越具体越好。


比如,班主任老师告状的第二件事是,在上课的时候,小豆豆站在窗子旁边跟宣传艺人打招呼。可以直接将这句话写在气泡里吗?其实啊,“跟宣传艺人打招呼”体现的是小豆豆很有礼貌,而不是她有好奇心。


在这个小故事里,小豆豆有三个行为能够体现她的好奇心,其一,她站在窗边往外看,这是因为她很好奇外面发生了什么;其二,她恳求艺人表演节目,这是因为她对艺人的演出感到好奇;其三则是艺人走了之后,小豆豆仍然站在窗边不动,她很好奇还会不会有别的宣传艺人过来。 



同一件事往往能体现人物的多个特点。比如,小豆豆和屋檐下的燕子说话,这件事既能体现她天真烂漫,又说明她缺乏纪律观念,从中还能看出她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需要甄别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小豆豆的好奇心,把它画在图里。


倘若小豆豆只是跟燕子聊天说自己早晨吃了什么饭,是不足以体现好奇心的——她只是想跟燕子说说心里话,表达自己而已。小豆豆跟燕子说了什么呢?她大声问:“哎,你在做什么呢?”哈哈,这句话太有意思了,小豆豆的好奇心暴露无遗:她太想知道燕子在忙活什么了。在画图时,我们不妨将小豆豆的原话抄写在里面,以呈现出原汁原味的线索。



在故事的最后,还有一条重要线索:当妈妈告诉小豆豆要换一所新学校的时候,小豆豆挂念的是“新学校里,也会有很棒的宣传艺人路过吗?”瞧!小豆豆已经对新学校充满好奇了呢。 



我们聚焦小豆豆的好奇心,从故事里找到了一系列线索。这些线索全部来自书中对人物角色的直接描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豆豆这个人物,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故事情节。


借助角色特征图分析人物性格的“蛛丝马迹”,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其他的故事中。

 



 

 

02

用思维导图了解故事背景


章节故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对背景环境的描写


这里的环境不仅指故事发生的地点、风霜雨雪、山川湖海等环境因素,还包括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比如对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和生活习俗等特征的刻画。


如果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类,那么这两个类别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许多子类别。我们可以借助树型图将这些分类清晰地表达出来



当然,环境描写并不局限于图中的两大类、六个子类别。作者还会根据故事的需求,增加场面描写、民族风俗、地域风情描写等等。


环境描写是章节故事里不可缺少的要素。借助环境描写,作者对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做必要的交代,也对故事情节进行烘托、渲染。


只有栩栩如生的环境描写才能将读者带入故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此之外,环境描写还能衬托出人物的言行,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故事里的环境描写,就像舞台剧里的布景。缺少了它,就像在空屋子里演电影,变成打哑谜了。


接下来,我们就用树型图对《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在这里,我们直接使用了环境描写的分类框架。当然,你也可以根据需要对环境构成进行相应的调整。


《窗边的小豆豆》涉及了比较多的文化背景,因此,糯米为这一部分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背景的白描


有些环境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关于故事背景的直接描述。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属于这个类型。


作者这样描写小豆豆眼中的巴学园:“这个新学校的大门却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而且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原来挂在大门上的写着学校名字的牌子,可能是被风吹的吧,已经歪到了一边。”


更令小豆豆惊喜的是,教室是停靠在校园里的六辆电车,“电车的玻璃窗反射着清晨的阳光,闪闪发亮”。 


从这些对景物的描述中,我们仿佛也跟随小豆豆来到了巴学园,感受到那儿清新、自由的氛围,也感受到小豆豆发自内心的喜悦。 


类似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有很多。我们将书中提到的地点、景物及气候特征整理出来,总结成关键词,填写在相应类别的下面。



故事中的习俗文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故事中看到当时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

比如一篇名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文章里,专门介绍了巴学园的午餐。


书中对这部分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个分支单独罗列出来,并为它增加两个子类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糯米把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照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整理出来,从中体会到日本家常菜与我们日常餐桌的不同。


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将书中提到的其他生活习俗和文化活动整理出来,罗列在相应分类下面。



真实的历史背景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个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故事,而且书中对有关时代背景的描写也比较隐晦,需要读者仔细分辨,才能找到时间信息的“蛛丝马迹”。


在巴学园,因小儿麻痹而落下残疾的泰明成了小豆豆的第一位好朋友。泰明告诉小豆豆“美国有一种叫做电视机的东西”。从这个信息里,我们可以猜测小豆豆的故事发生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


后来,故事中越来越多地提到战争,时间的线索也越来越清晰了。有的故事从侧面提到了战争,比如提到希特勒迫害犹太人,提到与朝鲜人的互相仇视;而在另一些故事里,战争则成为了重要的背景因素。


例如在一篇名为《慰问》的故事里,小豆豆去医院慰问受伤的士兵,而这时“太平洋战争早已爆发了”。


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可以看到小林校长对孩子一视同仁的爱——哪怕这个学生来自敌对的美国。


时代背景直接影响整个故事的结局。在故事的尾声,“数枚燃烧弹投向巴学园,落在了电车教室上”。巴学园瞬间燃起了大火。


小林校长眼睁睁看着自己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巴学园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灾难啊!而小林校长却只是平静地说“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时间线索进一步对故事发生的年代进行准确定位



为此,糯米通过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与故事有关的时代背景资料。通过搜索引擎,糯米查询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1941年12月7日,并了解到将巴学园夷为平地的灾难就是发生在1945年春天的“东京大轰炸”。


糯米将这些时间线索一一记录在了树型图的“时代背景”下面。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窗边的小豆豆》环境描写的整体分析。



这些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美好时光,从中我们看到了纯真的小豆豆、善良的爸爸妈妈和热爱教育的小林校长,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03

用思维导图捕捉要素,理清故事脉络


本次使用的阅读素材是《窗边的小豆豆》的一章——《大冒险》,可以先把框架画出来,章节名就写在最左端的主题处。 


 

故事人物


在分析人物构成时,尽量把出场人物都写出来,尤其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主角。所谓主角,顾名思义,指的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主角往往与故事中的绝大多数情节都有关系。在许多关键情节里,如果缺少了主角,故事就无法进展下去。


如果故事角色很多,可以在“人物”后面再增加一层大括号,分别按照“主角”、“配角”来罗列。当然,也可以按照“正面人物”、“反派人物”来罗列。倘若故事的配角很多,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只列出一部分。


今天我们分析的这个故事,只有两个出场人物:小豆豆和同学泰明。小豆豆的妈妈和宠物狗洛基只能算“友情客串”,就不用写出来啦。

 

 


故事背景

前面我们已经专门讲过故事的背景分析,本张图只涉及最基本的时间、地点两项背景。


如果故事原文有对时间、地点的直接描述,可以直接把原话写在图里。这篇文章一开头,作者就交代说:“在礼堂露营后的第三天,终于迎来了小豆豆大冒险的日子。”“露营后的第三天”就是非常准确的日期了。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时间的交代很重要:“因为正值暑假,校园里一个人影也看不到。”这就为下文两个好朋友的“秘密冒险”做了铺垫。因此,我们把“暑假里”也备注上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呢?自然是巴学园喽!这样,我们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要素都找全了。


 


故事情节


首先需要判断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在这儿到底应该把“小豆豆有一棵专用树”作为开端,还是将“请泰明上小豆豆的树”作为故事的开头呢?


在文章开头,为了让大家读懂故事,作者往往会交代一些背景情节,“小豆豆有一棵专用树”就属于这种情况。而真正的开端往往是启动故事的按钮,也就是“故事起因”。


不过,仅仅写“请泰明上小豆豆的树”还不够。泰明为何要爬小豆豆的树呢?他自己没有树吗?倘若这么写,故事的起因仍然是模糊的。


因此,还需要说明“泰明患过小儿麻痹症,不会爬树”。也就是说,我们所概括的故事得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能看明白才行啊!  



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故事的发展经过。在总结故事的发展经过时可繁可简,既可以将所有内容缩写成一句话,也可以用几句话分别将关键情节概括出来,甚至还可以将所有主要情节都填写在大括号后面。


为了让泰明爬到树上,小豆豆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成功了。小作者齐齐把三次尝试都概括了下来,不光写明了如何爬树的,还有写清楚结果如何。



在故事最后,成功爬上树的泰明与小豆豆两个人在树上看风景、聊天,惬意极了。



如果用一句话就能把结局说清楚,就不用增加大括号了;如果故事还有“反派角色”,则需要把他的下场也交代清楚,讲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故事。


通过一张故事图,我们把《大冒险》的故事要素都罗列出来,故事框架、情节脉络一目了然,即便没读过这个故事的人,看完这张图也就全明白啦!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故事中!

 



亲爱的朋友们,读完这份攻略,有没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或者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欢迎来小花生APP分享!


以上内容来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
转载须获明确授权
- THE END -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